您当前的位置: >> 床市场 >> 如何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如何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白癜风公益 http://pf.39.net/bdfyy/zjdy/220609/10967962.html

就像盖房用的一块块基石决定着能否建成高楼大厦,人生各阶段中的自信教育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

#作者介绍

陈莉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动力催眠师,方刚老师赋权增能型性教育的推广者,上海青少年心理咨询志愿者。

本文文字来源于

芳草地“学做智慧家长”系列线上专题课程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鲍威尔曾讲过:“缺乏自信心,是失败的最大原因。”

自信心会给孩子带来充分的自我肯定和强大的内心力量,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如何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01要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人的成长过程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是连续性的,各个阶段又有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冲突。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面对这些问题或者这个阶段你忽略了,没有正常的度过,就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就像你跳级了一样,三年级没上就直接上四年级,这个当中会有一些断档的出现。上个阶段遗留的问题,经常会对你下个阶段产生十足的影响。

自信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就像盖房过程中的一块块基石,决定着能否建成高楼大厦,也就是自信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职场生涯、未来发展,特别是幸福感。

我们主要来讲一讲1至18岁几个发展时期。

0-1岁的婴儿期: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主要是建立安全感。饿了、渴了、困了、便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安全感、无忧无虑。

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消极的结果,觉得这个世界不值得信任,没有太多的安全感,长大以后可能会没有自信,比较消极被动,甚至产生很多攻击性。

育儿专家李玫瑾说:一岁之内的抚养到位的话,以后这人的性情就平和,看一个人的修养基本就知道一岁之内的抚养方式。

1岁之内孩子的哭是生理上的哭——他可能不能翻身、肚子胀气、被捂得热的不行了、饿了、尿了……种种原因他说不出来,只有哭来表达。因此只要哭,你一定要过去帮助他。

所以,一岁之内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机,有了安全感才有可能发展出自信的品质。

1-3岁的幼儿期:

自主与怀疑的冲突

自我控制,自主的要求,当没有能控制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怀疑。

这阶段孩子会要有选择,选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想做一些事,如果家长过度的去帮忙,每一样东西都要父母来指挥,孩子就很难获得自主的感觉。

所以家长不要过度保护,他可能是拿勺子会把饭撒的到处都是,可能走路会摔倒,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了自主的学习,建立了从做得不好——然后做好的能力。

如果家长能够忍住立即干预的冲动,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自主的能力,对孩子的自信形成也是十分重要。

3-6岁的游戏期: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这个时候孩子要主动参与一些事情,如会主动帮你递个东西,或者拿起扫把帮你扫地等等。

虽然实际上是越帮越忙,但你如果允许他帮忙,那他就会产生强大的自主性。

如果他每次来参与的时候,你告诉他:你不行,你做不好!家长没有让他去表现这种自主性、主动性,会使他产生很多的内疚感,同时也让他会有一些愤怒,这个愤怒的表达是表现出一些被动攻击型行为,孩子可能会咬指甲、尿床或者产生一些其他症状。

也就是他用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愤怒、打击你,被动攻击型行为是无意识的,孩子自己意识不到。

我有个朋友,儿子4岁多了,叫小帅,人长的白白静静,谁见了都会说帅!但小帅的妈妈也有苦恼。

一次和我聊天时说,只要家里来客人,小帅总会立即藏到另一个房间,怎么喊也不肯出来;到楼下散步,遇到不熟悉的叔叔阿姨,躲在我的身后,死活不肯叫人,有一次逼急了,还哭,一副委屈的模样。

楼栋里的那个小女孩,年龄比小帅还小3个月,但人家大大方方,每次看到都阿姨长阿姨短,活泼可爱,从来没有小帅这种拿不出去的样子!

怎样才能让他不要那么紧张,能勇敢一点,自信一点?另外小帅这么大了,还常常尿床呢,真是愁人!

其实孩子在特别弱小时,接触生人小心谨慎,有点紧张、不太勇敢,表现为不自信,这是正常现象,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见到谁都自来熟,别人一说,跟着就走,也不安全。

小帅的妈妈平时比较强势,孩子的事情喜欢一手包办,他觉得小孩子做事做不好,也太慢,时间来不及。

我建议她:适当满足小帅对某些事有自主、主动参与的意愿,早上起来他可以自己选喜欢的衣服,平时自己吃饭、可以自己来选想听的歌曲、玩他想玩的玩具。

想扫个地、洗个菜,洗个袜子之类的,哪怕他做的不好,也放手让他去做,多鼓励。

不要和邻居小姑娘比,因为相同年龄段的孩子生长发育也是有早有迟,要跟自己昨天比,跟自己的前一阶段比:譬如前几天还穿不好衣服袜子,今天慢慢地竟然能自己穿好了。

在实践中让小帅觉得自己能行,能做好,这种“我能”的感觉对于孩子,提升自信心特别重要。

尿床的事情,医院查一下,如果没有器质性原因,如果家长在心理上能够保护鼓励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要去强化尿床这件事,慢慢地尿床现象自然也会好转消失。

所以,这个阶段的主动性是需要家长特别去保护的。

如果处理不好,孩子不但建立不起应有的自信,反而会表现出咬指甲、尿床这些被动攻击型行为,有的孩子在以后逐渐表现出:健忘、犯错、拖延、疏忽、答应不办、迟到、爽约、自伤自杀、阳痿早泄、网瘾、酗酒、腹泻等等,也是跟这个阶段没有完成成长有关系。

6-12岁学龄期:

勤奋和自卑的冲突

我很努力,无效——会产生自卑,有效——就会产生自豪、自信。

学习的方式从照料者父母,转到向同伴学习的阶段,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到同伴中去一起玩、一起学习,接受更多的同性信息。这阶段他对异性是鄙视、排斥的。

12-18岁青春期:

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最主要的是新的激素开始分泌,尤其是性激素成长素,大脑被激素激发的情绪很不稳定。

他要寻找一个认同的标的,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像个哲学家一样拼命的读书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干这个。

所以,这段时间是人的一生中思考力、学习力最强,读书最多的一段时间。

如果没有完成自我认同,过度的不好,会产生大量青春期问题,很难进入到后面的亲密关系中去。

在学龄期和青春期:

家长、老师、同伴的鼓励、肯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懂得自我的独特性和价值,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认同自己,是自信的主要来源。

02要先行后知,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自信

谷爱凌在冬奥会运动场上的精彩表现,夺冠时的飒爽英姿,接受新闻采访时的自信神采,无不深深印在全球观众的脑海里。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拥有一项“强于别人的技能”如运动、艺术、绘画、跳舞等的孩子显得特别自信,这种状态是由内而外的,像一块金子闪闪发光,特别耀眼。

这是为什么呢?

用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可以来解释这个现象,班杜拉认为人的自信通常由四个层面共同决定:

1.我以前的经验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2.相对于同一水平的人,我的表现如何?

3.别人对我的评价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4.我目前的身体状态好吗?

其中第一点“我以前的成功经验”是影响自信心最强有力的因素,这些“我能做到”的小事,就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我们推荐,对于孩子来说,建立自信最简单、最有效的切入点,就是培养他的运动自信。

运动能直观地让孩子看到自身进步,拥有较好的运动能力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尽在掌握”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跳绳从磕磕绊绊,到1次能跳2圈、10圈、30、50、、,最后还会跳1种、2种、各种花式。

又譬如骑车,从歪歪斜斜,东倒西撞,到能骑几米,再到骑上一圈,骑地溜溜快,再到有孩子一起骑时骑在最前面。孩子能“看到”自己每一个进步,越来越自信。

在篮球、足球这些团队的运动中,如果同伴给予到真诚的夸奖、赞美与欢迎,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值得被肯定的,在某一方面是有优势的,会更加强化自信。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能”这个自信的力量会横向发展,它会从孩子擅长的领域,扩展到其它方面,从而建立更广泛的自信,如学习的自信、做事的自信、人际关系中的自信,自信心是存在马太效应的。

所以,家长不妨创造一些让孩子更容易做成事情的机会,尤其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面,让孩子多体验成功的感觉。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跑步、踢球,参加朗诵、演讲……帮他体会到活动中的一次成功,这个成功会产生一种自信。

我记得看过一个关于彭于晏的视频,他说,没有办法让我控制的事情太多了。

跑步,某种程度的让我自己有一个自信。我会觉得说,跑步这件事情是左脚比右脚前,就这样子而已,没什么难的。

我自己设定计划,每完成一样就打个勾,然后就觉得,我今天不太一样,有点自信。

我自己规定今天练40分钟的健身,很重的训练,我都做到了。然后我今天看到老板我也会很自信,觉得:你说吧,没问题,我已经很强大,你这个东西打击不了我!

这个视频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彭于晏说:运动是可以让我控制的事情,如果你自己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那你怎么能够控制外界哪些不定、未知的东西。

所以运动的人,从掌控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而获得掌控人生的体验,所以他们显得更自信!

03提升孩子自信,家长需要做的几件事

1.积极的期待

大家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它的本质是期望,是暗示。指的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景的直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简单来说,你期待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

它来自一个实验。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在1-6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名单交给了校方和老师,告诉他们,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以后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其实,这些学生名单是随机抽取的。

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考试中,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若干年后,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老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