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可以判断自身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检测项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大众生命健康,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些生理生化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大家提前判断自身是否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1、超敏CRP

超敏CRP是一种血管炎症标志物,已被证实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被列为健康体检和临床医学常用检查项目。

医院,除了血常规之外,医生还喜欢看一个指标:CRP。那么CRP和超敏CRP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年11月发布的“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超敏CRP检测结果超过1mg/L时,即代表患者具有中度心血管疾病风险,应当予以重视。而超过3mg/L时,则代表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为高危,建议给予治疗。

2、血脂四项

血脂四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般包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根据《中国成人血脂防治指南》显示,血脂四项的理想范围如图所示:

其中特别容易混淆的是:LDL-C和HDL-C。LDL-C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胆固醇”;HDL-C对低密度脂蛋白有分解代谢作用,它的升高有利于保护血管,所以常被称为“好胆固醇”。

3、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

纤溶系统活性减低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作为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其血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纤维蛋白原(Fg)是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血浆蛋白质,能明显增加血黏度,促进血栓形成(参考值为2-4g/L)。目前证实纤维蛋白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随着Fg水平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危险性增加,同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浆Fg水平也是冠心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预测因素。高水平的Fg还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参考值为0-0.55mg/L(60岁以下人群))。D-二聚体的水平和脑梗死的程度呈线性相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再次发作脑梗死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同时,升高的D-二聚体预示着未来有较高的心肌梗死风险。(D-二聚体还可用于溶栓疗效监测及评价。)

4、同型半胱氨酸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病例研究已证实,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硬化等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据统计,超过30-40%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由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引起的。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已被列入健康体检和心脑血管病实验室常规检查的项目之一。参考值如下:

调查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9-42%,(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升高4.7umol/L,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20-40%。)

同时,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8umol/L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较大,当>8umol/L时,斑块明显增大。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受累动脉支数越多,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