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医学理论学术争鸣昌盛期

中医急救医学理论学术争鸣昌盛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急救医学发展的昌盛时期,温病学说是中医急救理论发展的典范。

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疔气学说”,提出时疫之邪能传染于人。并认为“温病乃伏邪所发”,其邪伏于“膜原”,提出了辨气、色、舌、神、脉是识别温疫的大纲,在治疗上尤重下法的运用,更创达原饮以治疗本病。

叶天士在六经辨证基础上,创卫气营血辨证作为非疫性温病辨证纲领,将温病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制定相应治疗大法,即“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成为温病治法纲要。并认识到温病传变的特殊规律,即邪入心包,乃温病急候。提出观察舌质、舌苔的色泽、润枯和形态等变化,作为辨别属卫属气属营属血,以及判断津液存亡、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指征。在治疗上重视顾护津液,强调保护胃肾之阴液,提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叶氏用药以轻灵见长,从而形成温病学派用药的独特风格。在中风治疗上,由于重视“内虚暗风”理论,而采用滋肾平肝的治法。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指出“上焦病不治,则转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揭示了温病急症的传变规律。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相辅

相成,并补充了后者在虚证论述上的不足,对温病后期阴液耗竭所致的下焦大虚之证进行了概括。又提出了湿温治疗三禁三法,进一步为湿温病的治疗提出了理论依据。创立了银翘散、三仁汤、加减复脉汤等大量温病急症方剂。吴氏谓“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确立温病养阴法则,根据温病各个发展阶段伤阴的不同情况,提岀了甘寒生津、咸寒养液、酸甘化阴以及苦甘合化等养阴方法,临床可根据症情相互配合应用。

薛雪对湿温病的论述,使湿温病的辨证和治疗区别于一般的温热病;杨栗山创立著名的升

降散至今仍在广泛地使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在书中对\“伏气”和“新感”进行了详辨。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