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www.xxzywj.com/m/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
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写作背景
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注释
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三重茅:多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
长(cháng):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对面,当面。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庐:茅屋。
足:值得。
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主旨
这首诗先叙述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经历,后抒发感慨。既写了诗人的困境,也表达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理解型默写
1、百姓安居乐业是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共同的人生追求。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的诗句来表达他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济世情怀。
2、表现诗人长期以来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选择题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D项“情绪含蓄压抑”错误,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这是诗人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故选D。
2.下面是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点儿也不生气,很乐观的面对。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结尾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B
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分析,选项“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点儿也不生气,很乐观的面对”错。故选B。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已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转而把心思用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