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记者手记丨西

看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因为核泄漏,人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土地、村庄、房子,“每天都梦到自己的房子,在菜园里挖土或整理床铺……自己酿伏特加。煤油灯在燃烧,房子很温暖,我有山羊、小羊,三只猪,十四只鸡,水井里有水,人们有自由。”

昔日石旮旯,今朝变桑田。陈明凯摄

人与土地、村庄,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那些坚守、建设乡村的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信念与力量?

打响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刘登荣,历时12年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劈出了4米宽进村路的李华明,58岁还选择入党带领村民自建小康村的刘超仁,身患乳腺癌还头改造晴通雨阻进村路的谢成芬,放弃自己每年20多万收入的生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刘丕荣,将泥泞不堪的旱田改造了种植草莓的张贵相夫妇,22年来坚守最偏远村庄教学的任富堂……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柑橘飘香。陈飞摄

曾经的西畴,石头旮旯,贫瘠荒凉,寂寞无人见。就是这一个个、一代代人呼喊着“搬家不如搬石头”,硬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开山凿路,炸石造地,植树造林,种植庄稼,改天换地,创造了美好家园。

刘超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蒋天辉摄

在兴街镇江龙村,当73岁的刘超仁老人向我讲起,“年左右,村里提出搬出去,组织了5个人,来回5天,到隔壁县的3个乡镇考察,条件好的乡镇不接收,只能搬到条件不好的乡镇。村里50多户人商量,‘不搬了,守住我们的根。’”我心情十分复杂,既为曾经江龙村民的贫苦无依感到心酸与难过,更为他们留下来改造家园的勇气与精神感到敬佩与赞叹。

江龙村刘超仁。陈明凯摄

现在这个社会,有多条路供人走,人们也各有所求,但时代和历史记住的往往是那些艰难岁月里的坚守、贫苦日子里奋斗,那些风雨无阻里不计得失的努力与奉献。

我们都很害怕我们的社会变成得更聪明而不是更美好,所以我们才那么需要“西畴精神”,需要从一个个西畴人身上去获取养分。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柑橘缀满枝头。陈飞摄

还有比这更深刻的吗?西畴的人,他们就是我们寻觅依已久的乡村守望者。他们守住了土地村庄,守住了河流树木,守住了绿水青山,守住了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

云南网记者施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