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封面新闻记者杨力于婷
9月17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在成都举行。众所周知,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那么,在新中国成立7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体制改革到底是如何进行?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和成效呢?对此,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余华进行了解答。
四川经历体制改革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
“四川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介绍,—年,作为改革探索阶段。年3月,广汉县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随后宁江机床厂等6户企业率先在全国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可以讲,这一时期的四川多项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开创性,走在了全国前列。
—年是改革的构建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完善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宜宾县率先推进了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都市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这些改革探索或试点,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试点经验直接转化为了国家相关政策制度。
年至今,是改革的深化阶段,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之下
这些成就不容忽视
同时,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亮点纷呈。其中,包括对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我省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全面规范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事项精简至项。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6.87%,群众和企业办事获得感明显提升。
同时,价格形成机制也更加合理。年和年,先后两次修订《四川省定价目录》,实现《目录》之外无政府定价权。共取消、停征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省级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仅2项,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全省98%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定价。
投融资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通过先后三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省级层面及以上核准事项累计减少约70%,95%左右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省、市、县三级办理的项目数量比例分别为1%、7%、92%,绝大部分项目在属地即可办理相关手续。
电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成立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通过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开展建设水电消纳示范区、对绿色高载能企业精准扶持等举措,—年共为企业降低电力成本亿元。
此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实施《四川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年)》。建成覆盖全省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省级平台归集相关数据2.1亿条。开展“信易贷”工作试点,为信用状况良好的守信主体提供优惠融资服务,首期规模预计将达到6亿元,可惠及超过家中小微企业。
余华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针对性创新性强的改革举措,不断把新时代四川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