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视再设计我国将制定发布八年制医学生学

当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培养模式差异大,医学人才质量不一,教学仍靠死记硬背、知识灌输,毕业后住院医师规培缺乏衔接……今天(11月23日),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主办的“清华医学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透露,未来我国将制订并发布八年制医学生的学位授予标准,为各校的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从国情出发探索创新的一种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途径,是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实验田。本世纪初,教育部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先后批准了13所高水平医学院校设置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近20年来,我国现有八年制医学教育对于提高医学生生源水平、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进行题为“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主旨演讲时,林蕙青透露了近期我国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开展的一项系统调研,结果显示:

从“入口”看,八年制医学教育实现了吸引优秀生源学习医学的目标,且这一优势非常显著。她指出,八年制医学生的录取分数几乎在各校的录取分数中都位居各专业的前列,其中多数学校位居第一。有一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了医学教育,为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从“过程”看,各学校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基础、临床、科研能力等方面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最优结构,为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

从“出口”看,八年制医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一些毕业生已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些毕业生已成为临床学科的学科骨干,他们中一批有潜质的优秀医学人才正在脱颖而出。

“尽管如此,八年制医学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林蕙青指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医学院校缺乏相对明确一致的培养标准,不同学校的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在学位授予上,有的是MD,有的是PHD。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方面创新不足,多数学校基本沿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主要采取拼盘式教学,知识灌输、死记硬背式教学仍处于压倒性地位。

此外,与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有效衔接,学生后期的临床教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学生毕业后参加住培的要求也尚未统一。还有一些大学对八年制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征办八年制积极,具体办学放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任务要求下,我们要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再审视再设计。”林蕙青称,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就是培养科学人文底蕴深,临床能力强,创新潜质高的未来卓越医学家。各医学院校要重新审视、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她透露,教育部现在正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工程院的协同配合,已设立了专项课题,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并将在此基础上制订并发布八年制医学生的学位授予标准,为各校的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医学生培养不能搞半截子工程,要设计好八年制教育与毕业后住院医师规培的匹配和衔接。”她强调,“我国有几所学校实施了八年后博士后培养项目,系统化的强化临床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觉得是值得借鉴的。另外,国家要建立完善八年制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培的衔接的政策机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