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鄂州机场考古,唐代龙窑露峥嵘

北京大学考古队来鄂州

本是考古发掘六朝古墓

却有惊人发现!!!

一处唐代大型龙窑露出神秘面纱——

鄂城余家山六朝墓葬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发掘湖北地区唐代窑址

更填补了我市考古研究史的一项空白!

为配合鄂州机场建设,受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托,北京大学成立考古队对该区域内的鄂城区杨叶镇古塘村四组余家山六朝墓群遗迹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约㎡,发掘面积为㎡。在勘探和发掘过程中发现一处唐代窑址并进行重点发掘和清理,取得了惊人的重要成果。

考古清理窑址一处,顺山坡建成的长形龙窑,西北—东南向,已揭露长度约27m,总长约47m,窑宽约3.5m。

窑址平面航拍图

窑体构筑在山坡上,做法为依山势挖土圹建设,两侧用带钱纹的砖砌成窑壁,局部可见窑壁加厚结构,砖的形制和该地区的六朝墓葬的砖一致,有可能是直接利用墓砖,砖内壁经过多次烧烤,形成黑色“窑汗”。窑床底部为土层,被烧成红色,窑床之上铺垫砂层,用于支烧的窑具整齐码放在窑床之上。

窑顶垮塌形成的堆积

窑壁加厚现象和废弃的窑具堆积

窑的西侧为废弃堆积层,从断坎剖面看,厚度在2m左右。

窑体和堆积之间有宽约1m的包含物较少的土层,可能为窑侧的道路。

窑壁的砖和“窑汗”

出土遗物主要分为窑具和烧造的器物两大类。窑具分为筒状支柱和顶钵样支座。烧造的器物为“刚胎陶器”,近似于瓷器,或者也可径称瓷器,多数无釉,为半成品或残次品,部分器物施褐绿釉,可辨器形有双唇罐、钵、带系罐、盘口壶等小型器物,缸、盆等较大器物的口沿,另有带“研薑疊”的研磨器一件,是较为重要的发现。

窑床上遗留的窑具(前为筒状支柱,后为顶钵样支座)

据余家山考古现场负责人、北京大学郜凯玮称,该窑址年代应为中晚唐时期,性质为民窑,该窑的发现填补了湖北唐代窑址的空白,对研究湖北地区的陶瓷窑发展状况和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郜凯玮说,以往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窑址大多聚集分步在梁子湖周边,这次在杨叶发现唐代中期的窑址,为研究鄂州历史时期的城市布局、社会面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

窑址出土褐绿釉盘口壶(残)

窑址采集的“研薑疊”研磨器(正反面)

窑址出土双唇罐口沿残片

窑址出土器底

窑址出土施半釉钵口沿残片

窑址出土的半成品钵

窑址出土缸或盆类口沿残片

这批千年宝贝

仅仅是鄂州历年来大量出土文物的一小部分

但它们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记忆载体

是人们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见证

书写着吴都古城鄂州的城市演变史

它们从田野和库房走向社会公众

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深刻记忆!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肖俊

通讯员:余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