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忠告人躺床上别磕头,厅堂莫把遗像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http://www.yunweituan.com/m/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当中诞生了不少人文艺术的精华。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少封建礼教残存的繁文缛节。

就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被父母带去走亲访友的小朋友。

在大人饶有兴趣的围观之下,跪下来对着年纪最长的长辈磕头,方能获得一个价值不菲的红包以及“孩子真懂事”的夸赞。

但是如果老人已经是缠绵病榻,无法起身见客,家里人也不会让小孩子去老人床前磕一个。

而很多人家在至亲长辈离世后,并没有将其遗像挂在厅堂正中。

在不懂行的外人看来,这就有些“不孝”的意味了。

这就是“人躺床上别磕头,厅堂莫把遗像留”,为什么人躺着就不能受磕头礼?而厅堂之上不能出现遗像呢?

01“磕头”的由来

磕头,又叫“叩首”。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究其发展的整体趋势,其实类似于西方人的“碰杯礼”。

一开始西方的战士们,为了防止有人在酒中下毒。

于是每次喝酒之前,都会将杯中酒互相掺一点,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为“碰杯”这样的绅士礼。

而叩头礼一开始的动作,其实来源于原始社会:

那个时候部落之间常年征战,当时战斗的失败者会将身体紧挨着地面,四肢伸展,用身体表达一种臣服的状态。

之后人类社会迈入了封建时期,这种表示臣服的动作,就逐渐演化成为“三跪九叩”。

而后成为天子祭祀时的专用膜拜礼节。

随后,随着封建集权的巩固,“君权神授”的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统治着社会各个阶层。

“三跪九叩”逐渐成为除统治阶级以外,所有人对于君权的膜拜礼仪。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普通民众思想的觉醒,这种极为繁琐的“三跪九叩”,逐渐简化为如今还能见到的“叩首礼”。

就是跪下——俯身——叩首这一套动作。

礼节简化了,但适用范围反而更加广泛:

民见官要磕一个,徒拜师也要磕一个;红事磕的是天地君亲师,白事磕的是祖宗十八辈。这么看起来,中国人的膝盖骨堪忧。

话虽然是玩笑话,但足以看出在传统观念里,“磕头”这种礼节,确实是在极其重大的场合才可以由晚辈对长辈行礼。

也就无怪乎“男儿膝下有黄金”了,那问题来了,辈分越大,被叩首的几率也就越多。

那像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有时候身体不便,后辈想要在病榻之前请安,为什么就不准磕头了呢?

02“头七”的讲究

这就和中国人的殡葬风俗,扯上关系了。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段子,说外地人在云南人如果吃了没有煮熟的菌子,就会“吃伞伞,躺板板”。

这个“躺板板”,其实就是死翘翘的意思。

古代社会每逢白事,都会有“头七”这么一说,这人死亡后的前七天,就是“停尸在床”的过程。

这期间要有亲人为他们整理遗容,并换上早已备下的寿衣。

而后将去世之人的棺椁不封盖,就这样在灵堂里接受祭拜,所以躺着接受众人叩首的,只能是死人。

所以就算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老人也不愿意以这种形式接受后辈的礼节,这就是变着方儿为他们“预演”死亡的场景。

也难怪《红楼梦》中,黛玉即便再体弱多病,有人来探望时,也是撑着病体,靠在美人榻上来见客;更妄论底下的仆从请安,她永远都是坐着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黛玉确实是出身名门,家教森严,礼数之周全,在众人之上了。

03“遗像”何时起?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卤化银显影法,照相技术由此诞生。

相传,当年紫禁城里头的洋人给慈禧照相,给老佛爷吓了一跟头,闪光灯的烟雾让她以为自个儿的魂魄被阎王收走了。

那个时候能照上照片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家。

所以“遗照”这件事儿真正出现的时候,至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胶卷相机的流行之初。

本来嘛,亲人离世,留下一两张照片作为个念想无可厚非。

但为什么“遗照”就这么特殊,不能出现在家里的公共场合呢?

这不由让人想起迪士尼那部《寻梦环游记》,COCO的奶奶离世多年后,家人还是将她的照片放在家中重要位置,以便让后代记住她。

难道只有咱中国不能放遗照?

其实只要仔细看过的小伙伴就能发现,《寻梦环游记》虽然是一部彩色动画。

但是片中出现的奶奶的遗照是彩色的,而且墨西哥本来就有“亡灵节”,这样的传统节日。

比起拘谨克制的东方,他们天然就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与敬畏。

所以才能以“只要世上有一个人记得你,你就不算真正的死亡”,这般潸然泪下的结局升华到爱与死亡的永恒命题。

04“照片”难露面

而中国人的遗像,多数是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出现。

在拍照片时,被拍摄者多半都心里清楚这张照片将来的用途,所以脸上的表情自然不会轻松。

这也就导致,遗照基本上都是面沉如水的黑白照片。

试想下,人来人往的客厅,正在吃饭的你一抬头,眼前就是最亲近的长辈一脸严肃的看着你,这饭吃完,肠胃也不太受得了。

而且有些老人新丧,家里人怀念其音容笑貌,再一看到摆在客厅显眼位置的遗照,顿时悲从中来,紧接着就泪如雨下。

一个人在家也还好,要是一屋子人突然这么哭出来,家庭氛围那可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了。

如果家里再有年幼无知的孩童,一不小心将老人的遗像打翻,那简直就是对逝者的大不敬。

所以,一般在进行完丧葬仪式之后,照片会交由家中长子,或者最为亲厚的亲人保管。

一般都是在外头蒙上一层黑纱,放置在家中干燥且不易被触碰的地方。

这样既方便保存,又可以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拿出来自己静静怀念他们。

究其所以然,不论是“叩首”还是“遗像”,两者无一不是中国传统礼序,流觞于现在的一种延续。

作为传统礼节,我们应当发扬其正能量的一面,从多元化的视角去审视。

不能一味否定,也不可以不仅筛选,全盘继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