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住医院阳台陪护父亲不到1米宽木

「本文来源:北青Qnews」

年,男孩小玮的父亲因意外致高位截瘫,由于经常诱发感染,必须要常年住院。为和母亲一起陪护父亲,病房里一个不到3平方米的阳台上,便成了小玮的“房间”,而不到1米宽的小木板床上,母子俩挤在一起,一睡就是5年。

医院陪护父亲近8年

医院病房,男孩小玮和父母一家三口住在这里已近8个年头。年夏天,小玮的父亲王平(化名)在工地发生意外致高位截瘫。年1月7日,王平的妻子陶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由于丈夫病情不稳定,伴有并发症,且很容易就出现感染和炎症,所以必须长期住院观察。

平时,陶女士早上五点就要起床,晚上把丈夫先照顾好后,她还要一直忙到十一二点才能休息。陶女士表示,“高位截瘫的丈夫大小便失禁,全身上下只有头能动,我没有工作,医院陪护,医药费大部分可以报销,在不挂点滴的情况下,算上护理费和床位费等,每天的医药费不到元。”

不到20平方米的病房,除了丈夫睡的病床就是卫生间和阳台。陶女士讲述,丈夫王平出事时,小玮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年9月开学季,小玮升入小学一年级。读初中之前,为陪护父亲,医院病房这不到3平方米的阳台学习、休息。陶女士在阳台用小木板搭了一张床,“小木板床不到1米宽,儿子12岁之前一直是跟我挤在一起睡的,差不多有5年吧。”

令陶女士欣慰的是,儿子小玮从九、十岁起就扛起了照顾父亲的担子,“儿子跟着我边看边学,基本的照顾手法他都会。能给他爸喂饭,坐轮椅时帮他爸搭搭脚,他爸有痰咳不出来时,儿子还给他压痰。”陶女士记得,有一次丈夫夜里突然发烧,“我当时睡着了,他喊我,我没起来,后来他爸说,是儿子半夜爬起来给他喂水、用毛巾擦身体和脸,最后还把毛巾放在他爸额头上敷着,很细心。”

母亲称儿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陶女士坦言,前几年她心里有点难过,医院不如家里宽宽敞敞的,也不用跟儿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医院也不太远,开车也就20多分钟的路程,但后来习惯了在病房生活,医院当成家,把陪护也当成一种职业了。已经记不清上次回去是什么时候了,也就偶尔搞卫生才回去。”陶女士记得,小玮曾在十一二岁时在爸爸面前抱怨过,为什么总回不了家,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放假和父母出去旅游。“但他也只是嘴巴讲讲,从来没有哭闹过。我们在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还比较粘人,你要是让他待在别的地方,他还不干”,陶女士说。

快8年过去了,随着儿子小玮一天天长大,对比之下,小木板床却好像越来越小。如今,小玮已有一米七的个头,正在一所寄读学校读初中,每半个月回一次“家”。陶女士说,“这两年刚好找到一张空置病床,儿子不在家时我就睡这张空病床,儿子回来时,就让给他睡,我还是回到阳台的小木板床上睡。”

回忆起病房里最开心的时光,陶女士称,现在每天心情都不错,“前几年丈夫的病情不稳定,有点难搞,我整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心理压力大、情绪也不好,不过这两年好多了,他的症状稍微好一点,病情也稳定了些,再加上儿子又懂事,我心里很舒坦。”

陶女士表示,丈夫王平对儿子也有愧疚感,“儿子的童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的童年是在病房中度过的,我和他爸爸都很愧疚。4个月前,我做过一次小手术,儿子看到他爸爸没人照顾,他刚好又要交学费,就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在这个学校上学了’,他说这话真让人心疼,我说我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读书。”陶女士激动地说,“孩子不仅礼貌,现在还晓得关心我了,每次放假去接他,他见到我的第一句总是问‘爸爸怎么样了?’,我累了、忙了,他会跟我说‘老妈,你辛苦了’,那一刻感觉儿子突然间长大了,我就是再累也值得了。”

(北京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