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席地而坐到如今的椅凳,浅谈古代坐具的发

引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样东西在现今社会是无处不在的,那就是坐具,在公园、公交车、地铁、办公室等地方,都能看见供人休息的椅子。说到“椅”这一字,最好出现在《诗经》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但是其中的“椅”字并不是“椅子”的意思,而是指梓树或者类似于梓树的一种植物,那么椅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原始坐具——“席地而坐”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能力低下,手工业不发达,再加上房屋矮小,导致人们无法制作坐具,因此一般都只是席地而坐。在距今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芦苇席,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席子,为了避免潮湿和寒冷,人们将茅草、兽皮等铺在地上,形成了最早的坐席。

到了殷商周这三个奴隶王朝时期,人们虽然已经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但是依旧没有垂足而坐的习惯,但是在原始席子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席、筵等坐具。到了周朝时期,坐具甚至成为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

其中“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用席子的多少来分辨地位等级,这时的平民百姓可以不用坐席铺垫,但是对于贵族来说,这时一种基本的礼节,在《礼记·礼器》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天子之席五重,而诸侯用三重,大夫两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手工业的提高,出现了一种坐具,那就是床,这个床不是如今说的睡觉的床,在当初床不仅可以用于睡觉,还能用聚会、论事、批文等等,在《说文》中记载到:

“床,安身之坐者。”

椅子的产生与发展

在汉魏时期,“胡床”传入中原。在公元前4世纪,胡床传入希腊地区,之后又传入了中东、中亚、犍陀罗等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放,胡床传入了中原。在晋干宝《搜神记》中就记载到:

“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备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说明在汉武帝时期胡床就已经传入中国,汉朝的汉灵帝更是胡床的狂热粉:

《事物纪原》:“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上行下效,由于统治者对胡床的推崇,导致京城中的王亲贵族也开始相仿,但是这时的胡床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骑射胡服的引进,且跪坐礼节的观念逐渐淡薄,垂足而坐的习惯也开始在中原得到普及,高坐具逐渐出现于这个时期,如方凳、圆墩等。

到了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到达了鼎盛时期,因此手工业也急速发展着,垂足而坐得到了普及,而这时的胡床改名为了“交床”:

《贞观政要》:“隋炀帝性好猜防,去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演繁露》:“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

在唐代时期还出现了有靠背的坐具,在《清异录》中记载:

“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绷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唐玄宗)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坐’。”

而这时期正式出现了“椅子”这一词,在《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中记载:“绳床十,内四椅子。”在唐朝以前,“椅”还有着“车的围栏”这一解释,也许是受着启发,后来在椅子四周加上了护栏。

到了宋朝时期,人民彻底脱离了“席地而坐”这种方式,进入了“垂足而坐”的时代,高坐具进入了空前盛况。椅子种类也越发繁多起来,如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甚至还出现了一种象征着地位、身份的椅子——太师椅。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高坐具进入了鼎盛时期,坐具的种类繁多,样式也越发精致。到了近代史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沙发。

参考资料:《周礼》、《礼记》、《搜神记》、《事物纪原》、《后汉书》、《贞观政要》、《清异录》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