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4岁南京高校教授找到失联23

小海二十四岁的时候,瞒着家人从家乡南京连夜出走,去往北京。他甚至顾不上买一张坐票,一路站着,也要逃离自己的家乡和父母。

南京的黄林森和刘雅琴夫妇,六十岁的时候,失去了同儿子小海的联系。当他们来到小海的宿舍,想要给毕业即将北上的儿子送行时才得知,儿子为了逃离他们,早就已经坐火车去北京了。

此后整整二十三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小海寄回来的两封信——两封声明与父母黄林森和刘雅琴断绝亲属关系的绝情信。多年之后,小海面对记者的采访,依然不能释怀,直言“此生不想跟他们有任何联系”。

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隐情呢?是不懂感恩的儿子忤逆年迈父母,还是父母曾经对孩子造成了不可原谅、难以磨灭的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究竟能有多大的仇恨,才能让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二十多年不通音讯呢?

校园里的孤寂身影

年,南京某所高校的校园里,人来人往。这里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子,处处散发着蓬勃的生机。那些青春逼人的年轻学子在校园里四处穿梭,挥洒青春。不过,他们在校园内活动的时候有时会觉得不对劲,好像有人在盯着他们似的。

他们没有感觉错,确实有人在用一种复杂的眼光盯着这群二十多岁的孩子。“盯人”的目光来自校园内的一对老人,他们花白着头发,佝偻着身影,相互扶持着蹒跚而行。每当有年轻的孩子路过他们身边,他们就忍不住直勾勾地盯着人家看。

这对老人不是坏人,也不是故意要盯的人不舒服,他们是有说不出的苦楚。他们是一对夫妇,双方都是退休教授。男方名叫黄林森,已经八十四岁了。他的爱人刘雅琴也是退休教授,七十九岁了。他们在校园内流连时,每每看到身边经过的年轻孩子,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他们热切的眼光中,有怀念、期盼和遗憾。因为这些孩子让他们想到自己的儿子,整整二十三年没有见过的儿子。

请别误会,这对老夫妇的儿子依然健康在世,并没有出什么意外。要说明黄林森老夫妇与儿子二十三年不见的原因,要先介绍一下黄林森老人。

黄林森老人幼年时期,跟随母亲成长。黄家家境贫寒,黄老夫人目不识丁,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她有着中国妇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便是为人当保姆、下苦力,也坚定地让儿子读书学习,将孩子培养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

黄老夫人对孩子十分严格,甚至是粗暴。黄林森老人小时候顽皮,冬天时贪玩,将雪球扔到床上,使床铺湿透、积水。黄老夫人愣是倒提着儿子的脚,使其脑袋着地,将他从村外拖行到家里头,暴揍一顿。

在这种粗暴、严苛的教育,黄林森养成了至孝的性格。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和尊敬。但同时,他也养成了中国传统封建大家长的固执和专断的个性,在家中推行“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一套传统理念,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观念。

黄林森成年后,顺利地结婚生子。妻子也在大学任教。黄林森老人回忆说,他觉得,儿子比他小时候的条件好太多了,不愁吃穿,父母均是教师,环境优越,而孩子本身又聪慧善学,更应该严加管教,才能变得更加优秀。

黄林森老人说起自己的孩子时,言语间是抑制不住的骄傲。他说儿子小海初中毕业时是他们学校的理科第一名,尤其是数学成绩非常出色。后来高考,其成绩超出江苏省重点线四十多分,是可以进入北大的分数。

和黄林森、刘雅琴老人一代的父母大概都秉持一样的教育观点,就是对孩子要打着、压着,即便是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也要更加严格地去要求他。他们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大旗,却不知不觉地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

黄林森老人一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小海,一方面又不择手段地贯彻着自己的严格。他认为自己作为家中的大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

有一次,是小海上小学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正值淘气顽皮的时候,上房揭瓦、上树掏鸟是常有的事儿。小海在上房揭瓦的时候,踩坏了邻居家的瓦片,邻居一状告到了黄林森那里。黄林森得知后非常生气,便罚小海跪在人来人往的公共走廊里。

他这样做一是向邻居显示自己有在认真教育孩子,有惩戒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方面也是想给小海一个教训。但是倔强自强的小海觉得自尊受到严重的伤害,从此开始和父亲有了隔阂。

等小海上了初中二年级之后,父子之间的隔阂更加严重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发育,激素水平上升,本就是骄傲难管的,需要耐心地引导和开解。严格的管教可能会适得其反。

有一回黄林森检查小海的数学作业,看到他字迹潦草,书写凌乱,便指责说他这个字写得不像字。

黄林森:“小海,你看这个字是什么字啊?”

小海:“是XX字。”

黄林森:“那你好好看看,你写的这个像XX吗?”

小海:“像!”

黄林森:“你好好看看,像不像?!”

小海:“就是像!!”

这段对话令人眼熟,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辈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很多父母原本只是想心平气和地辅导孩子作业,但不知怎么就越教越气,火气就那么被拱上来了。其实仔细想想,父母生气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孩子作业做得不好,而是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衅了。

身为父亲的黄林森就是这么觉得的。他越说越火,抬手就扇了小海两个大耳刮子。他火气上来,下手极重,小海的两边脸颊当即浮现出了十个手印子。挨了重击的小海并没有哭,而是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黄林森说:“从此之后,小海就再也没有喊过我爸爸。”

他不爱我,就是想控制我

母亲刘雅琴说,在儿子小海大学毕业前的那几年,他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意回家,家于他好像是没有温暖、没有爱的地方。

小海是这样觉得的。他曾经想把心里的感受跟妈妈说一说,但交流过后却让他更加绝望。刘雅琴也很认同丈夫黄林森的那套大家长理念。

小海问妈妈:“如果每天有人追着打你的耳光,你怎么办?”

刘雅琴是这样回答儿子的:“一天挨一个巴掌,能耽误你多长时间?”

黄林森和刘雅琴老人觉得,是自己过于严格的管教和爱让儿子疏远了他们。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也许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严格的管教,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以爱为名的管教早就已经变成了对孩子的压抑和控制。

小海觉得窒息。他觉得生活在一种被监视、控制的暴力环境中,而施加这种暴力的正是他的父母。

设想一下,假如每天的饭量都要被管控,你会是什么感受?小海说,他曾经连吃多少饭也要被控制。小时候,他每天都要吃自己饭量的两倍的饭菜。因为父母觉得他需要吃这些,吃这些是合适的。父母本意大概是让孩子多吃,以支持身体发育,但不能罔顾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小海拒绝吃的时候,父亲就会生出不满。小海说,他(父亲)觉得你不遵从他的话,就会整你,想方设法地整你。那段时间,小海为了不被“整”,就强忍着吃,然后饭后外出散步两个小时以消化食物。难消化的不是食物,而是日积月累的压抑情绪。

从这里我们应该也不难看出,黄林森和刘雅琴夫妇对小海的教育,逐渐变了质。当小海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时,他们,尤其是父亲黄林森就要以各种手段让小海服软,一遍遍地确立自己的权威。这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究竟是出于爱,还是出于别的呢?

高压的控制会带来反抗。终于有一回,小海掀翻了桌子,不愿意再吃那多出来的一份饭。父亲黄林森非常震惊和愤怒,怒吼道:“你反了?!你无法无天了?!”

小海回说:“你又不是法,你也不是天!”

黄林森不假思索地说:“我是你老子,我就是你的法,就是你的天!”

在这种环境下,小海只能日复一日渴望长大,渴望逃出这个牢笼。终于他等到了高考,考上了大学。他以为,这样应该可以逃脱父亲的控制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所愿。

在上大学伊始,小海就对父母郑重地说:“以后我的事情我自己处理,请你们不要插手。”但黄林森和刘雅琴夫妇大概也并没有把孩子的话放在心上,或者觉得当父母的肯定要“关心”孩子,所以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黄林森老先生看中了小海班上的一个女生,就要求小海去追求人家,要多去“死缠烂打”对方。可小海一是不喜欢那个女孩子,二是他自己也不是死缠烂打的人,所以父子就这件事又发生了冲突。

还有一回,因为小海住校,跟家里的联系少了,刘雅琴就想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她就让丈夫利用自己的人脉打听打听。据父亲黄林森说,其实也用不着特意打听。他们那个圈子就那么大,彼此都认识,凑在一起时,小海的老师就会刻意说一些关于小海的情况。

等小海回到家,父母又把这些话念叨给他听,大概也掺杂了一些强势的教育和管教。这原本是一件挺正常的事情,但在小海眼里,这就是父母再次伸长了手去干预他的生活。他给辅导员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言说黄林森利用人脉关系监视控制他,令他感到窒息。

类似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忘记了,或者根本没当回事,但小海能说出很多很多。在写信给辅导员之前,还发生了一些情况。

比如,小海有一位初中时候的女同学,为了勤工俭学曾经找他借了七十元钱。但这名女生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耽搁了还钱。父亲黄林森知道后,竟然闹到了这名女生的辅导员那边,险些让这名女孩儿退学。女孩儿从此后就不再跟小海来往了。小海是事后才知道这回事。

在小海整个大学期间,类似这种事情,林林总总有许多。每一件事看似都不大,轻飘飘的,汇聚多了就会变成压死骆驼的稻草。

自此诀别,永不相见

孩子总会长大的。小海知道,他总有一天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大二填写分配志愿时,小海给系里写了一封信。他表示只要离得南京远远的,给他一个读书、做研究的地方,任何地方他都愿意去。大学毕业之后,他如愿被分去了北京。

当时,小海应该是七月二号到北京报道。学校为他买的是七月二号的票。他的父母、姐妹决定走的前一天,七月一号去往学校为他送行,给他打点行李、送钱。可当家人在七月一号到达小海宿舍时,才从小海室友口中得知,小海早在前一天就离开了。

黄林森和刘雅琴第一次觉得儿子有些不一样了。他不想让家人送他,为了避免与家人见面,甚至宁愿舍弃学校买的坐票,也要连夜离开。夫妇两人尽管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儿,但依然没有太往心里去。刘雅琴老人说,她觉得,时间加上距离,总能冲淡彼此之间的矛盾的。

然而,刘雅琴和黄林森等来的,不是儿子的回心转意,而是两封诀别书。

小海北上三个月后,黄家的信箱里收到了两封小海的来信。信上没有“久别父母,不胜思念”的温馨话语,通篇都是冰冷、沉重和决绝的冷硬文字。

“黄林森,由于你对我的控制和操纵,我决定与你和你的家庭以及你所有的亲属网断绝一切联系。从此,我就是一个真正的有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人。”在签名落款之后,小海还对自己的母亲说了这样的话:“因为我跟黄林森的家庭断绝了关系,我与你也自动脱离了关系。”

二十四年养育,换来如斯诀别话语。刘雅琴和黄林森此刻才知道,原来他们早就跟儿子隔得太远太远了。自此,他们真的没有再得到儿子的任何信息。

一段时间后,母亲刘雅琴辗转通过小海的同学得到了一个小海的手机号码。她非常兴奋地拨通了这个号码,那边传出小海的声音,问打电话的是谁。刘雅琴说:“我是你妈妈呀!”“哐”,听筒里传来挂断电话的声音。

刘雅琴怅然若失,这唯一的联系又断了。过了不久,有人告诉她,你可以给对方发短信。他不接电话,但是可以看到短信的。刘雅琴如获至宝,马上尝试编辑短信。

她有一部老式手机,输入法是九宫格键盘。虽然她是一名退休教授,但并不会拼音。为了能跟儿子取得联系,她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再通过翻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出对应的拼音,并标注在纸上。最后,她再对着纸上的拼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进手机里。

十几年间,她写短信的本子积攒了厚厚一沓,上面密密麻麻地全是她对离家出走的小海要说的话,包括家人的变化、健康状况、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前些年,刘雅琴换了一部智能手机,可以拍照片。换了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小海发照片。她想着赶紧把家里他们俩和姐姐的一张合照拍下来,传给小海看。等她拍完了,发送之后,手机屏幕上却显示发送失败。

刘雅琴吓了一跳,马上打电话咨询通信客服。对方告知她,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号码的所有人已经把她拉黑了,所以收不到她的信息。那一刻,刘雅琴的心比十几年前收到小海的诀别信时还要凉。

她对着一个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号码真情实感地发了十几年信息,把它当成一个跟小海说话的渠道。可此时此刻她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她和她的孩子,好像是真的不能和解了。

等着你,等着最后一丝希望

年,84岁的黄林森和79岁的刘雅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等着你》栏目的舞台。他们想请求倪萍老师和拍摄团队的帮助,在人生的最后这几年能跟孩子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在舞台上,两个老人慢慢地、几乎是移动到舞台中央的背影让很多观众一阵心酸。那一刻我们觉得,有什么仇恨,让一个做儿子逼的父母佝偻着身影卑微地请求原谅呢?

但在节目组的团队找到小海,听了小海的讲述之后,我们面对这对老夫妇时,心情又复杂了许多。身为父母,为什么不愿意给孩子一点温柔呢?

与儿子断绝音讯的二十三年间,黄林森和刘雅琴不断地梳理和反思自己。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也愿意和孩子道歉。但他们内心其实还是隐约觉得,既然道歉了对方就该原谅自己。他们与小海的认知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偏差。

比如,黄林森认为小海是初中二年级之后不再喊他爸爸的,跟他断绝关系是因为他对他的管教太严格了。但通过小海的讲述,我们得知,小海真正对父母绝望是在大学期间。父母在大学期间做的各种所谓的管教和关心,让他无比痛苦。

观众的心在反复的权衡对比中,来回摇摆。

黄林森说,他此次来上节目,做好了以自己这个身体和这个年龄,出来一趟就回不去了的打算。但他依然祈祷着,他能再坚持几年,活到90岁,等到合家团圆的时刻。

小海说,我已经四十七岁了,我依然会午夜梦回那个让自己窒息的成长环境,那个压抑自己控制自己的家,醒来后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作为旁观者,我们既希望风烛残年的老人可以得偿所愿,又不忍苛责备受伤害的小海。最终,两位老人没能等来小海,他们等来的是节目组带来的小海的部分录音。录音上说,他无法忘记父母对自己的怨毒,他也不愿忘记,因为伤害已经造成了,不是他忘记就可以消失的。

黄林森和刘雅琴两位老人神色木然地听完了小海的录音,然后互相搀扶着,以更慢的速度走下了舞台。

后来,节目组将小海父母在节目现场的录像带给了小海。录像里,有黄林森和刘雅琴两位老人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对小海的道歉和忏悔。小海看了一小部分就眼含泪花,拒绝继续观看。

当节目组问小海的感受时,小海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说,他曾经偷偷回过南京两次,远远地看到他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如今都拆迁了,一切都变了,感觉时间能冲淡很多东西。小海的话似乎另有深意。

正如节目组所说,也许,黄家人的团圆还是有一丝的希望的。

作为局外人,其实我们看得要比黄林森老夫妇和小海本人要明白。黄林森老先生将自己的性格和对孩子的伤害归结于母亲的影响。而小海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如今单身、没房、没钱、一事无成,都是因为父母害得他。

这一家人,都在逃避问题,都习惯将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如今,因为黄林森和刘雅琴两位老人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们释然了,放下了大家长所谓的面子和骄傲,只求跟孩子重归于好。

而小海,依然在自我折磨。他当初觉得远离父母就远离了他们的影响和控制,就自由了,但他实际上始终沉浸在对父母的怨恨中,被自己的心锁困住,让自己无心更好的生活,看不到怨恨之外的美好事物,继而越来越怨恨父母,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这三口人的故事给每一对父母都敲响了警钟。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和父母平等的地位,应该被父母平等地对待。不要以爱为名,去做伤害孩子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