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上天火

一、比喻

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拟物:白居易《自题写真》“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门前冷落鞍马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四、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思)方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意义双关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曲名)”。

五、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六、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开头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间设问如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结尾设问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七、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或否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八、用典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九、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多精彩诗句=--

桑下思来梦,双杯请月还。

萝裙撩雨幕,烟屐入云台。

握笔挥豪心性洒,生宣凝露挂金銮。

谢罢方觉无限老,岁月静好童言揭。

不若当年谪仙在,广寒斗酒我头筹。

自古畜邪皆放纵,请天一剑早夷平。

云淡风轻她可睡?推窗邀月满居香。

小子临门倾尾劲,青冠奋起拔头筹。

一朝临跃凭鲸力,最是题名不负言。

献来笨句谪仙点,贻笑良朋坠入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